初二家长会演讲稿
初二家长会演讲稿
各位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把他们培养成材,既是学校 和老师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位家长的责任,只有我们双方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鉴于这样的认识,借此机会我想与各位家长共同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万业宝www.WanyebAo.com欢迎您投稿)
一、怎样正确认识初二以及初二学生
在初中阶段,初二既没有初一对中学生活的新奇,也没有初三严峻的升学压力,而是一个相对平稳的过渡时期,也是一个潜心学习的最佳时期;同时初二也是学生学习的爬坡时期、危险时期,是最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的时期,是一个分水岭。
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具有以下特点:
1、精力充沛,独立意识增强。这一时期的孩子好奇心理达到了峰值,遇事总想试一试,遇到问题开始提出相反的看法,虽然有时很片面,但仍会固执己见。逆反心理开始加重,听不得大人的说教,总想摆脱对老师和家长的依赖,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孩子了,有事也不再愿意和父母及师长交流,处于一种半封闭的状态。
2、抽象的逻辑思维有了发展,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在认识事物和考虑问题方面,还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来支持,因此认识还比较片面,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经常凭自己的好恶来对待人和事。
3、情感不够稳定,自我抑制能力在这段时间最薄弱。在这个阶段他们表现地有活力、充满热情,但容易激动和冲动,后果意识也较差;自我认识方面主要还是在用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己,会对自己作出过高的评价;交友方面开始由兴趣择友发展到更重视交友的原则性,开始出现两性情爱的萌芽(早恋多发于这一时期)。
总之,孩子在这一阶段无论是对外界事物还是对内心体验都十分敏感,情绪的易动性、不稳定性表现得十分明显;对人对事力图有自己独立的评价,然而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评价外界时常采取偏激的方式和手段,理智不足;对自己常常估计过高,总想在老师、家长、同学面前露一手,但遭受挫折后又容易自暴自弃,放弃通过努力可能获得的成功,缺少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努力的意志和毅力。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这是少年时期孩子的一种心理特征的反映,是人生第二次反抗高潮的具体表现。出现这些问题也是正常的,一方面我们要对不违反原则的行为给予理解和宽容,不要大惊小怪,更不必慌张失措。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再用小学时期的简单说教方式来教育孩子,我们要在教育方法上做一些思考和调整,要更讲究策略,态度不能粗暴,语言不能挖苦,要有分寸。只有改变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水平,使孩子明白道理、口服心也服,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家长平时应重点关注孩子的哪些方面
1、要关注孩子成长过程。
“考高分,上好高中、名大学”是我们的目标,但不应是我们的唯一的目标,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等。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会做人比会读书更重要,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我们不能对孩子一次考试失误就感到心里不舒服,而对孩子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上存在的问题却无动于衷。
2、 要关注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不少家长对子女在生活和学习上的要求采取双重标准,即生活上的低要求和学习上的高标准。这样带来的恶果是:孩子会把在生活中养成的惰性迁移到学习上来,在学习上表现为仅有一时兴趣,没有坚持的毅力。
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尤其是寄宿制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是有周期性的。规范、科学地安排好生活和学习的周期,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试想,如果一个人忙完了一天都不知道干了些什么,那将是多么可怕。孩子需要一份他们认可的周计划,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科学地指导和耐心地培育。
3、要关注孩子学习的方法,培育孩子学习的兴趣,提高孩子学习的能力。
有的孩子由于基础薄弱,在遇到学习困难时,表现出毅力不够,信心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老师不断鼓励和表扬。
(万业宝www.WanyebAo.com欢迎您投稿)
有的孩子在学习方法上有欠缺,表现一:满足于听懂了,课堂上缺少必要的纪录(集中表现在男同学)。其实这种听懂是要打折扣的,因为这是在老师的点拨和引导下的听懂,当你再次独立面对时就很难说了,这是一种假懂;表现二:怕丢面子,上课不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女同学)。这是很危险的听课习惯,就想演戏一样,有的人听了一辈子戏也不会演戏,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没有参与演出,总是个局外人;表现三:贪多不求精,忽视课堂主阵地。有的同学一门学科有几本教辅资料,这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大量的练习可以弥补课堂中的一切。殊不知,课外练习只能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它不能反映课堂的全部,仅是补药,不是主食。就像人不是吃补药长大的一样,靠题海战术同样不能提高学习成绩;表现四:不认真对待作业,主要表现在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和作业被批阅发下来后不能认真订正。作业是学生学习情况的晴雨表,它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它是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诊断的依据,如果被粉饰了,那就像病人化妆后去就医一样可怕。这些欠缺都需要我们家长、老师及时点拨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