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中国
  • 企业动态
  • 网络营销
  • 展会信息
  • 人物专访
  • 财经日历
  • 科技前沿
  • 健康知识
  • 宏观调控如何继续

    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9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1%,环比上涨0.5%,CPI连续四个月处于6%以上高位,但相对6、7、8月的6.4%、6.5%和6.2%略有回落。9月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涨6.5%,环比下降0.1%,显示上游价格压力已经下降。物价快速上涨的压力虽有所减轻,但新涨价因素仍然存在。鉴于国内外经济形势仍不明朗,短期内宏观政策将不会调整,而在经济放缓形势下,各项改革应得到及时、稳步推进。

    紧缩政策成效初显,预计整体通胀水平进一步下降

    CPI同比涨幅收窄,意味着紧缩政策成效初显,未来仍存在多种有利于价格回落的因素。节日效应的结束,秋粮丰收以及生猪出栏周期的到来,基础金属铅锌铜铝及成品油价格下调,加上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减弱,预计整体通胀水平将于10月进一步下降。抑制通胀的积极信号也在不断加强,央行14日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信贷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5.68万亿元,同比少增5977亿元。其中,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700亿元,同比少增1311亿元,较8月份少增785亿元,为21个月以来的新低。此同时,人民币贷款增速也下降至15.9%,为近3年来首次降至16%以下。可以预计,未来短期内,价格总体趋势有所回落。

    诸多价格上涨因素仍然存在,至明年上半年CPI仍将高位运行

    但也存在诸多价格上涨因素。一是全球金融持续动荡,西方主要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延续,对我国压力犹存,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进口价格涨幅明显高于出口价格涨幅,输入型通胀压力依然较大。二是当年巨量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的后遗症,在未来半年内难以完全消除。三是长期来看,资源、能源、环保等要素价格将总体上保持上涨态势。四是政府投资过热导致的经济过热,近期内不会改变,未来只要不放弃对投资这驾马车的高度依赖,这种情形导致的物价压力就将持续存在。五是我国人口红利优势减弱、政府增加农民等低收入阶层收入的政策导向,将导致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这些因素的存在,将导致通胀局面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改变。可见形势仍不乐观,预计CPI今年年底之前难以降到5%以下,明年上半年亦将高位运行。

    放松货币言之尚早,定向宽松将成为主要政策取向

    因此,控制通胀仍是当下宏观调控的第一要务,放松货币言之尚早。在目前情况下,如果放松货币政策,势必引发物价的新一轮暴涨,不但紧缩努力功亏一篑,而且会导致经济恶性循环。但应该注意到,目前经济发展形势也不乐观。欧债危机短期内解决无望,对我国外需的不利影响已经显现,四季度经济将会差于预期;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重压,企业出口雪上加霜,中小民企利润已低至极限,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终端需求快速回落。经济增速回落加快逐渐成为市场担心的重要问题。鉴于目前诸多复杂的不确定因素,货币政策仍将处于观察期,短期内货币政策仍将维持偏紧,但不会进一步加码。

    从近期看,定向宽松将成为主要政策取向。日前,国务院出台税收优惠、信贷倾斜等9条措施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这实际上彰显了决策层的经济智慧,在保持持续性紧缩政策的情形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局部问题局部解决。预计在经济增速放缓和外围经济有较大不确定性的形势和总体信贷紧缩继续的情况下,未来信贷投放将向三农、小微企业、保障房等领域定向放松。

    调结构转方式、减税、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未来政策重点

    从长期看,笔者认为未来政策的重点至少有如下几个。

    一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目前经济放缓,正是调整结构的重要契机,要在减速中寻找增长的平衡点,完成经济结构转型,进一步改变高度依赖外需和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要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的基础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而且,要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作用,引导资金的投向,把过剩的流动性引导到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的方向上来。

    二是切实减税。未来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减税。虽然目前经济放缓,但据前几季度数据估算,今年财政收入仍将超10万亿。事实是,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并不同步,适当减税值得高度关注。减税虽然会在短期内减少财政收入,但对于企业发展、增加就业、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来说,善莫大焉。

    三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当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根源于货币政策的收缩,但与金融机构利率结构僵化也有着很大关系。事实是,真正的“市场化利率”已转移至民间借贷市场中,形成了高利贷。因此,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让各种经济主体获得竞争性市场利率下的信贷支持,同样享有应得的市场待遇,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必须加快试点、有力推进。

    作者单位:中国世界经济学会

    令人担心的是支撑实体经济的需求力量同时减弱,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正受到伤害

    支撑价格高位运行的力量逐步减弱
     

    宏观调控如何继续〗发布于〔

    行业中国

    分页: 1 2
    本文:宏观调控如何继续
    地址:http://www.wanyebao.com/hangye/1883.html
    Sitemap: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