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报告会不过就是那么回事,可是最近参加了几场有关十七大精神的报告会,让人大开眼界。报告人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居然就把个“理论”讲解的生动精辟、扣人心弦、余音袅袅。情不自禁就想到了方永刚,仿佛便是方永刚的再现和其精神的重放光大。
确实,宣讲十七大,我们就是需要有方永刚的那么股执著和冲劲。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发扬方永刚精神。其中较为深刻的体会有三点: 本文来自
传达重在传神
有道是:丹青难写是精神。十七大报告作为一个文件文本,联系实际的通读精读与宣讲,并不难。而要将其精神实质,准确的领会和传播实在不容易。但是正是这一点恰恰又是最重要的,干部群众最需要的。
十七大报告对我们今后的改革发展,乃至具体的工作实践,都具有灵魂性的指导意义。同时,报告所确定的理论、方针、政策,是在科学研判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与国内外形势、趋势下,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这个抉择并非轻而易举。就说事关民生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对此群众当然欢欣鼓舞。但是,作为发展中的国家,要办想办的实事、大事,所将要应对的挑战也是艰巨的。这并非只是“分分馒头”以“共享”的那么简单。这需要具有对群众根本利益与国家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当然这是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但要切实的肩负起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很不容易。
因此,传达使我们感到了十七大报告的极其重要;传神又使我们觉得方针政策的无比珍贵,发展成果、发展机遇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了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
认知需要激情
学习理解十七大精神,需要理性的钻研;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也需要带着感情、满怀激情的实践。报告会形式的宣讲,看起来是个单向性的认知辅导、引导,实质上还是一个是心灵的沟通,是思想、情感等的交流。无情无义、虚情假意,这从报告会的角度说,如果“无情”“薄情”,那么讲出来的必然干巴巴的缺乏“意义”;虚的轻浮的感情,自然其意是言不由衷。方永刚的创新理论宣讲以及十七大精神的一些报告会,之所以激动人心、深入人心,关键无不是报告融合了报告人自身的深厚情感,这个情感便是基于信念、信仰、信心的真情所系。十七大精神的宣传,有没有真情,有没有激情,确实是检验自身觉悟的一个很好考量。 本文来自
满怀激情的认知,可以加快我们对十七大精神的把握,加深理解,加强认识。
专题联系整体
在一个报告会上,报告人在解读十七大报告有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时,引述了北京市王岐山市长在一次奥组委会上的发言:假如我们的所有民生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得到了很快的落实,那么是否就可以说我们的和谐社会就此实现了呢?经过报告人的这一点拨,听众是恍然有悟。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其原本也是我们民生的题中要义,也就是说是民生的一部分。民生是有着不断增长的物质上的需求,也有不断相适应的精神需要。
十七大精神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解读报告切不可分解精神。倘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分“专题”去理解,往往会觉得都很重要就是抓不住重点。联系起来整体把握,易于融会贯通。
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是、都应该是十七大精神的宣讲员,在宣传贯彻的实践中,需要我们做更多的领悟,需要我们每个人来弘扬方永刚创新理论宣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