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体验式学习的2015心得体会
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友善用脑”课题组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友善用脑”的理念,在我们学习的最后一天组织我们所有学员参加了一项名为“岁末大-片《风声——穿越博物馆》”的体验式学习活动。活动名为“风声”,其实是以做游戏为主,主要内容穿越博物馆,然后就是在活动中抓“内鬼”。具体有三项内容:其一,完成判断题目,找出三个博物馆是什么博物馆,然后找出路径,花最少的时间去浏览三个博物馆,其二,根据参观内容,结合题目画思维导图,其三,小组“扫雷”竞赛,卧底大揭秘。参赛的教师分为两个组,一个为“灰太狼”组,一个为“喜羊羊”组,我是被委任为“喜羊羊”组的组长。比赛从第一天下午2点,活动的策划者赵东老师介绍比赛的相关规则,并在灰太狼组里安排我们“喜羊羊”组的“余则成”做卧底,在我们“喜羊羊”组中安排“灰太狼”组的卧底(内鬼),负责传递情报,传递口信。比赛充满悬念,最终以我们组反败为胜,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比赛后,我感到这次竞赛真让我“三十年难忘”(李荐老师语),感到收获很多,值得我反思的内容很多,从这次竞赛中体验到做好一项工作有许多注意事项,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团队合作最重要。我们“喜羊羊”组在团队形成以后,我虽然又让老师们以5-6人为一个小小组自由结对,并选出了小组长。但是我只布置了简单的任务,小组长负责召集队员,对最主要的核心任务——如何正确判断三个博物馆,没有做好充分的研究,可以说输在起跑线上。更主要是我们在竞赛落后时,没有做好小组成员的思想工作,大家胜利的信心不足,没有参与完布置的每一项任务,看来“坚持就是胜利”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反倒是一尝到失败的滋味时“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让人害怕。
二、教师素质要提高。我们这次参赛的教师有北京教育学院的李教授,有高中教师,有教研室的教研员,有初中、小学教师,除了我们南京的队员外,有8个教师是北京市里的教师,按照常理做一些文学类、地理类的知识类题目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实际情况正好相反。比如要求我们根据组委会的题目推导出我们要去的三个博物馆,这三个馆其中两个馆比较好推导“老舍故居”“蔡元培故居”,第三个博物馆我们组推导的竟然是错误的。为什么会出错呢?几个北京教师认为第三个馆应该是北京军事博物馆,理由是照片是中央军委颁布的“三大主义,八项注意”,对于另外的两张照片陈荒煤被任命为文化部部长,全军第四次文化节表彰作家李心田的证书透露出的信息没有认真研究,想当然,以为就是军事博物馆。当我第一次提出异议时,遭到五六个教师的否定,我再一次表示怀疑时,他们仍然反对,我只好少数服从多数,同意大家意见。其实是北京现代文学馆,因为我们在组织材料中,把现代文学馆的照片、材料体现出来的信息理解错了,太表面化了。北京的教师也好,其他地方的教师也罢,知识的面不够宽,对现实生活关注不够。我对钱学森先生提出来的教育要出“大家”,就要更注重培养“通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只关注自己的一点学科东西,缺少视野,缺少常识,怎么能指望学生博古通今,成为通才呢?
三、审题意识需增强。审题的重要性对教师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们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教育学生,但是怎样正确审题,抱着怎样的心态审题,运用怎么样的方法,我们常常语焉不详。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明白审题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首先需要我们心态平和,不要一想到竞赛(考试)就想到要超过别人,于是乎慌慌张张,急急忙忙。越是紧张的时候越是要有临危不乱的镇定心态。友善用脑告诉我们:人在紧张的时候大脑是缺氧的,思维常常会短路。其次我们需要认真分析材料,考试也好,竞赛也罢,所给我们的材料绝对不可能毫无用处。我们这次竞赛,对北京友善用脑课题组给我们的每一个材料缺少分门别类的整理,缺少细致的分析,甚至连故居和新建筑(现代文学馆)的差别竟然都没有注意,把老舍故居所在地“丰富胡同”错误的读为“丰盛胡同”,对材料所讲的在东城区等,视而不见。最好笑的是我们第一站竟然奔着“丰盛胡同”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