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庸问责是市掀起的一场责任风暴,在全国,乃至海外都引起了广泛关注。但也有人说:这些活动搞了有什么用?我感到有这样那样的杂音是正常的,但武汉市的治理效果是实实在在的
-
。像这样的活动,即使省委、省政府不组织,我们自己也要经常组织,为什么呢?这取决于我们的行政管理体制。在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下,“机关脖是个顽症,屡治不愈,周期性发作,治理一下,好一段时间,松一下就旧病复发。这不完全是干部素质问题,也是当前行政管理体制下规律性的东西。公务员的“庸懒散软”,不仅仅在中国有,在西方国家同样有,也是周期性发作,所以西方国家公共管理也同样在不断改革。省委、省政府用开展活动这种形式,来给大家提神鼓劲,是非常有必要的。有的同志抱怨:“这些活动一个接一个,又耽误工作,又挤占精力,累人”,这种观点就十分偏颇,这种认识本身就是一种懒散的表现,正是要治的一种现象,希望大家能正确认识。
谈到对治庸问责工作的认识,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
一、什么是“庸、懒、散、软”
(一)“庸”。 “庸”在字典标准解释就是“平常的、不高明的”,总体是个中性词,偏贬义。但是没有人愿意说自己是个庸人、庸才!这个活动中的“庸”,当然是贬义的。
首先,庸字的贬义是相对的概念。就是说,这个活动是在公务员队伍中展开,是在省直机关中展开。我们在座的这群人,担负着全省畜牧兽医事业发展重任,是全省畜牧兽医事业的领头羊、司令部,理所当然应该比系统下面市、县的同志视野更开阔、素质更全面。省直机关的干部,用对市、县干部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就显得不够了。能做一般人做的事情、有一般人的觉悟、具备一般人的素质是不行的,所以庸是个相对的概念。
第二,庸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庸表现为一种能力状态,对于每一个人,作为一种能力状态,我认为庸是绝对的。在座的每一个人,从我开始,肯定是庸的,庸是绝对的,不庸是相对的。为什么这样说?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相对自己的职位,庸是有变化的。我当这个局长,是称职还是不称职,不称职肯定是庸 的,即使称职,相对于省委、省政府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在座各位更高的期望,相对于我们这个系统广大养殖户的更高期盼,我还是不够的,还是庸的。更不用说你是在做(熟悉的)这些事情,如果你换了做另外一些(不熟悉的)事情呢?那更是庸的,所以说,我们每个人,庸是绝对的。不要以为自己有多能干,不要以为自己现在做这些事情(做的)有多好,说这个意思不是打消大家的工作积极性,目的在于让大家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要认为治庸怎么会治到我的头上?我肯定不庸,这是不对的。鸿忠书记这两年一直在强调,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职位,都是一个能力席位,这个席位不是说谁都能坐的,它要能力来支撑,没有一定的能力,坐这个位置,那不是庸是什么?没有能力是庸,能力不够是庸,能力今天够,明天不够也是庸。所以庸相对于职位来说,是绝对的。
从管理学上来说,很多东西可以佐证这个东西。西方管理学有“三层论”,即:每一个组织,都有高层、中层和基层。我们这个组织也是一样,局领导算高层,处级干部算中层,科级干部是我们机关的基层。当然,把我放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我又算是中层。对于我们这个组织来说,对每一层要求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处在高层的,就是应该突出高层概念(思维)上的能力,概念(思维)上的能力就是你的思维要有认识、有看法、有思想、有思路,能提出工作上战略性的(新)观念。湖北省畜牧兽医事业,一个阶段往哪儿去?走到什么程度?要靠高层来谋划。如果你没有这个谋划能力,提不出来,一年如此,两年如此,五年还是一个样,那么高层这些人就是庸。对中层来说,大家希望你有(协调好)人际关系的能力,高层提出了看法、想法、思路,如何落实这些工作,要靠我们中层去领会,去执行。执行就涉及到方方面面,既要同上级沟通,又要与基层沟通,还要与横向的社会环境沟通。这种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对中层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基层来说,就是一个技术、技能上的问题,思路、思想有了,怎么执行有了,创造的好环境有了,具体的落实、技术工作,就该我们基层的同志做了。对这三个层面来说,每个层面应该有不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