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响应中宣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号召,10月22日,金黔在线“走转改”编辑部一行前往140多公里以外的安顺市宁谷镇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大山哨隧洞出口工地进行体验式采访,切身感受基层一线建设者的艰辛和可爱,记录一群辛勤付出者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事迹。
“走转改”对于从基层走来的我不是一件新鲜事,但通过这次“走,转,改”的学习动员后,下去采访时的心境完全不同了。首先不同于以往的是只是去完成一次新闻采访任务,而是真正的接到了地气,全身心的去投入,用腿去丈量,用心去感受,用情去报道。
当我们穿上长筒雨靴和戴上安全帽后,一路踉跄着来到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大山哨隧洞内。只见洞内灯光暗淡,洞壁四周不断有水渗出,凹凸不平的地面上积水都快没过小腿,穿着有点不太灵便的长筒雨靴走起来就像灌了铅似的。尽管一个大口径的抽风机不断的往洞里输送清新空气,但人在里面还是多少有些压抑和憋闷。
作为一名普工的张贵元,带着一丝倦意在离施工不远处徐躺了下去,一张大纸壳放在地面石头上就变成了“憩息床”,身上穿的裤子有了泥浆凝固成的一个个“补侗,暗淡的灯光下一张历经岁月镌刻的脸显得越发苍老,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折射着整个工程的艰辛印记。当记者问他这么嘈杂的机器声能静得下来休息时,张贵元淡淡一笑说,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主管的80后——霍黎明。他说最快乐的是和家人团聚,倾听父母的念叨。这在其他人看来多么普通和平常的事却成了他的一种奢望。还有每天几趟往返于隧洞施工的现场,长筒雨靴护不住洞子里面积水淤泥,有时洞顶渗水严重还要穿上一件雨衣,拿一根手电筒就奔走在漆黑的隧洞里,不仅寸步难行,还要认真查看每个细节,生怕自己的一个小疏忽给安全带来隐患,一整天都是提心吊胆的。
也许,正如该项目部经理刘海真对记者说的一样,在黔中水利工程建设中,确有一大批默默的诚实劳动、不求达闻、淡漠喝彩水利建设者。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表现出可爱而又平凡,无声无息忙碌在地层深处的某一个角落,一头扎进工作当中,看不到他们正面亮相,却看到的是永远忙碌的身影;也从未抛头露面,却博得群众的赞颂。正如孔子所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知晓而不芳”。
通过这次“走转改”采访活动,是我体悟到只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方方面面的情况,真实了解实际工作,通过分析、研判,在写稿子时才能把握大局。从深入基层到写出稿子这一过程,就是锻炼记者的过程,年轻记者要多有几次这样的磨炼,才能尽快"上路"。
深入基层采访,才能炼就朴实的文风,写出有“温度”的稿子。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宽,只有深入到劳动建设者中去,才能用劳动者朴实、鲜活的语言写出打动人、感染人的稿子,才能用劳动者喜闻乐见的方式采写报道,才能与群众能心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