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参加完【准高三家长会】,挺有感触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自然是焦点,家长会上一会儿得意,一会儿失意,估计只有在坐的家长才能明白我现在的心情,即使没有这么大的孩子,以后也会让你体验个够,除非现在就出国留学,总之,高考是每个家庭的一个关口。老师真的很厉害,把孩子排名做了一个图,看着上蹿下跳的曲线,有如心电图表,这里包含着多少得意和失落,脉搏的异动标示着整个家庭放弃了多少郊游、聚会等活动,也包含了孩子努力拼搏的状态.....
最近看了很多关于高考的文章,我因为职业关系,也非常关注这个群体,并多次在高考前接受电台、网站的采访,说到别人家的事情分析的头头是道,到了自己家孩子身上才真的知道滋味,高考真的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前段时间出差,女儿的月考学习成绩大跳水,结果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在【批评】我的不负责任的做法,洗心革面每天按照钟点回家做饭,即使叫外卖,每天听女儿唠叨半小时时间,她痛快了,全家都痛快了。考试成绩又如火箭般上升的好快,一下子能又重返年级前十名,女儿一句话“学生会学习部副部长不是混的”,弄得我哭笑不得,老公可以飞来飞去的大展宏图,我只能等这家伙高考完再说了,在工作方面看到的都是‘可惜’‘不上进’‘你混呢吧’的声音和脸色,难怪跟很多家有考生家长沟通时,最多听到的词是【陪考】,这个【陪考】已经成为社会现象,我前段时间还得意过,女儿跟我走遍世界各地,独立性很强,看来大话真的不能说。
老公拿来一份报纸,一个高三家长写的文章,看的真的感触很深,马上动手助战,像做工程一样把2015年各高校的招生简章拿来一看,晕,被考生家长俗称的“大本”真的很厚,单看理科那本书,不亚于英汉词典厚度,什么提前批次录取,什么文理兼收,什么“华约”(以清华大学等几校提前自命题考试)“北约”(以北大等几校提前自命题考试),再有就是考试技巧、心得,多亏多面的教育工作经验,直奔主题。把女儿学校去年考生情况摸查了一下,女儿成绩在年级10名左右,如果一直保持的话,大概分数区域知道了,直接把一本的理科学校、专业大排队,女儿想学文理兼收的专业,再做一次筛查,基本上往高蹦一下能上啥学校,如果没有变化能上啥学校,最差跳水能上啥学校一目了然,再然后就是提前准备银子(万一不行后路留学,哈哈,不是复读费),在本科国内上还是国外上家里争议还是很大的,利弊全有,各家情况不同,孩子自理能力不同,结果肯定不同,总之,还有一年高考,火药味越来越浓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孩子身体好,心情愉悦,但是做到这点好难,一早开车送孩子上学,瘦弱的小身体环抱着大书包睡的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