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中国
  • 企业动态
  • 网络营销
  • 展会信息
  • 人物专访
  • 财经日历
  • 科技前沿
  • 健康知识
  • 王长田表示光线传媒打造传媒娱乐产业生产线

      编者按:始于近几年的文化传媒体制改革,逐渐令传媒娱乐板块成为投资者尤其是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但由于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不同,机构投资者对于传媒娱乐板块的投资机会存在较大分歧。   相比于机构投资者的分歧、政策具体措施的不明朗,市场方面似乎捷报频传,如近期热播的《中国好声音》,在业界可谓掀起了一场风暴。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好声音》是中国电视历史上真正意义的制播分离,开创了一个先河,即由制作方和电视台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在某种程度上说,它的成功拉开了中国电视节目制作领域改革的序幕。   受益于市场推动,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制播分离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入,中国文化传媒领域将打开巨大的发展空间,这将点燃包括电视台在内的体制内机构以及像光线传媒这样的市场化节目制作方的创新热情,市场变局在即。   文化传媒领域的改革对传媒娱乐业的影响究竟如何?什么样的上市公司能享受到改革红利?在资本堆故事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的背景下,传媒娱乐板块上市公司及其领导人能否跟上乃至引领业态的发展?其商业理念、商业模式及创造力能否实现文化和商业的共赢?传媒娱乐市场的投资机会究竟在哪段链条上?机构投资者又如何看待相关上市公司?就这些问题,证券时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和部分机构投资者。   期待改革向民营机构倾斜   证券时报记者:作为A股的娱乐节目制作公司,光线传媒觉得《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能否在节目制作领域复制?   王长田:就我个人理解,《中国好声音》有它的特殊性,难以成为全面推行的模式。它的投资是中国最大的,单期1000万元,总共下来是近1亿的投资。它的成功主要借助体制内的机会,需要制作方有很强的承担风险能力。   就市场发展空间而言,媒体垄断是最大的束缚因素,这个问题目前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电视是一个上千亿规模的产业,光线能够接触的只是节目制作这一小部分,而这种合作还不稳定,因为电视台和节目制作方的交易处于不公平的状态。客观地讲,如果说我们可以做出好的节目,那也是因为国有电视台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基于这种竞争的需要,电视台会适度开放,但是根本格局没有开放。这也是我认为《中国好声音》很难遍地开花的主要原因。   直到现在,娱乐产品的审查标准还是模糊的,而民营公司和电视台的经营层面的合作全部以失败告终。作为上市公司,我们不希望出现今年做但明年就不能做节目的状况。   目前,光线50%左右的业务收入来自娱乐节目制作。未来,光线在这方面重点考虑的是商业的可持续性,通过打造中国娱乐产品的工业化生产线,实现持续运营的目标。   证券时报记者:如果这种局面一直没有改变,将会出现什么问题?   王长田:长此以往,会让中国的节目制造商与国外同行竞争时处在一种不公平的状态。内容管制的问题同样也存在于电影、电视剧领域。比如你做了一部电视剧,通过了,要播出了,但忽然又说不能播,这时候制作方、经营方就会面临颗粒无收的结局。   证券时报记者:您觉得何时能够打破这种局面?   王长田:我曾经预测会比较快地改变,但一直都没有改变。我现在的策略就是有什么样的规定,我们就去遵守,这种谨慎的态度可能会导致发展比较慢,但会更稳妥些。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看待一系列关于文化、传媒体制的改革?   王长田:我觉得这两年相比以往更加开放,这种取向也带动了各地政府对这个领域的扶持热情。但现在的问题是在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强调以国有为主导,这就意味着资源分配还是向国有企业优先倾斜,包括资金、土地各方面的资源。但实际上,文化产业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竞争性的产业,国有机制显然是不适合的。   定位于传媒加娱乐模式   证券时报记者:在您的战略规划里,光线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王长田:美国和欧洲的几个传媒集团都是光线的榜样,如新闻集团、迪士尼集团、索尼集团、NBC环球集团、时代华纳集团等,这些集团的业务模式都和光线目前的定位是一样的,即传媒加娱乐的业务模式。   证券时报记者:光线在未来布局中将电影业务作为重要棋子,但电影和电视节目制作领域一样竞争激烈,2012年国庆档电影市场已经被视为“史上最惨烈”,其中,光线传媒投资的《铜雀台》和华谊兄弟投资的《太极之从零开始》同时选在9月28日上映。您如何看待中国电影市场的竞争格局?   王长田:中国电影业以往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票房很好,但资本方或投资方赚不到钱。光线正在寻找一种方式将电影领域资本方的价值体现出来。我对于光线影业未来的定位是一个以发行为主的综合电影公司。   证券时报记者:以发行为主的综合电影公司有哪些竞争优势?   王长田:首先,电影的发行公司处在电影产业的中枢位置,因为发行有代理费,可以取得发行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投资风险。第二,光线影业未来通过比较多的运作,比如每年15部、20部的运作,可大大增强电影项目之间风险平衡能力。这种商业模式的效果已经显现。   证券时报记者:今年电影为光线的盈利贡献状况如何?   王长田:这几年,光线每一年发行的影片的数量和总票房都是翻倍的,今年我们发行的影片将超过15部,预计将有5部以上票房过亿,是业内成长最快的电影公司。到今年年底,光线票房收入估计仅次于华谊。9月开始,光线将陆续推出《铜雀台》、《厨子 戏子 痞子》、《伤心童话》、《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鲨口逃生》等影片。明年的影片,初步确定主导制作、主投资超过10部,商业性很强,明年的票房会比今年好。   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我认为,华语电影未来一定是内地导演唱主角,而不像前些年是香港导演唱主角,我们在引导这个潮流。   证券时报记者:能否谈谈光线在第三块业务——电视剧方面的构想?   王长田:光线在电视剧方面的策略是寻找最值得投资的品种,不追求数量。在电视剧方面,光线最近陆续拿下了一些有影响力作品的电视剧改编权。大概在今年和明年形成收入的电视剧接近10部。光线今年在电影、电视剧这两块的收入占比更高。   证券时报记者: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甚至是娱乐节目,它本身是一种精神产品,涉及比较多的文化层面的东西,在这些产品的艺术性和商业性上,您是如何权衡考虑的?   王长田:我比较倾向于做商业片,艺术片不会成为重点,我不会为了获奖做一个电影或者电视剧。但是如果我觉得一个艺术片也有不错的商业价值的时候,我也会去做投资。   证券时报记者:您判断商业片和艺术片的标准是什么?   王长田:我认为,艺术片主要和个人情绪表达有关,它不是特别顾及观众的需要,不会去故意迎合观众,而商业片就是考虑观众想要什么。好的商业片会在满足观众需求的前提下,加进更多的个人风格,体现个人气质,奥斯卡也是以商业片为主。   证券时报记者:相比已经上市的其他同业公司,光线的优势是什么?   王长田:相比竞争对手,光线有中国最大的娱乐媒体的传播渠道即电视节目,这个节目覆盖网既包括地面电视台也包括卫视,甚至还有一些在户外媒体上,这个模式也是国外所有大的电影公司的模式。我们所拥有的媒体资源既可以为自己的电影提供宣传渠道,同时跟电影的现金流实现平衡。所以,传媒可以为电影输血,而电影作为娱乐界的龙头产品、高端产品,又能够带动传媒业务,两者可以实现内容、资源共享。   此外,我们将快销品的一些营销网络引进电影发行领域。目前,我们在全国70个票房最高的城市都有驻扎当地的发行人员,协调和当地的媒体、影院和赞助商之间的关系。据我们测算,这个网络将至少提高票房收入30%。   证券时报记者:光线在第四大业务——新媒体业务这块的计划是什么?   王长田:传统媒体的人去做新媒体,成功率相当低,所以,我们在新媒体方面的主要策略就是投资、合作。我们预计会在今年下半年有一些投资动作,如互联网视频、游戏、电子商务、电子服务等,这几个领域是光线在新媒体业务上关注的重点。   具体到游戏投资方面,包括网页游戏公司、手机游戏公司,还有游戏的运营平台,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目前,在西方影业已经看到了这种趋势,即游戏和电影、电视剧的结合正变得越来越紧密,好多游戏可能会改编成电影,有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会改编成游戏,相互交叉推广。目前,光线目前已有了电影项目在改编成游戏,还有一些电影我们会授权给别人开发新的游戏。   证券时报记者:这些业务的关联性如何?   王长田:我觉得光线的业务都是内生成长起来的,而不是像一些公司捆绑业务进来。捆绑业务或者叫资源组合型业务虽然可以迅速把盘子做大,但是,接下来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文化的融合、人才的稳定等很容易出现问题。   证券时报记者: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光线的考虑是什么?   王长田:光线主要的人才建设思路是从内部培养人,而不是从外部挖人。在光线做的人一定要了解公司的文化,了解这个行业的基本运作规律。这样的人再去做新业务的时候会比较扎实。   借力资本 加速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上市之后,资本市场对于光线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帮助?   王长田:上市后,资本市场对光线的支撑力量正在显现。比如,由于有资金方面的优势,光线有实力自己投资电影和电视剧,也有更大的能力投别人的项目。同时,在业务开发上,合作伙伴也更愿和一家有信誉的上市公司合作。   证券时报记者:资本创造价值,也可以毁灭价值,随着融资规模越来越大,投资者对回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您是如何应对这个问题的?   王长田:面对资本,企业领导人要经得起诱惑,这个诱惑包括扩张的诱惑。我们看到,很多企业的扩张其实不是出于业务需要,而是一种心理需要。另外,面临市场上的回报压力,一些企业在明明做不到的情况下,也只好采取扩张的策略,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发现后面资源已经远远跟不上了,就陷入一种困境。就光线而言,我也希望有行业影响力,但我很注重业务逻辑,我觉得有些业务如果跟我现有的业务没有逻辑关系,我就不会去做。我想做的是长线、能持续、有品牌的东西。   证券时报记者: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方面,您的考虑是什么?   王长田:在投资者的构成方面,机构持股目前已达到60%左右,我觉得这个比重可能有点高,我们下一步有可能通过扩股这样的方式去逐渐做一些稀释,让流通量稍微大一些。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平衡好短期业绩压力和长期增长之间的关系?   王长田:短期看,我们确实有业绩增长压力。但依我的性格,我是可以牺牲短期增长的,我更看重长期发展模式。如果需要融资,我也有很多方法。从长期来讲,我不担心我的股价,我觉得光线一定能证明给投资者看。
    王长田表示光线传媒打造传媒娱乐产业生产线〗发布于〔

    人物专访

    分页: 1 2
    本文:王长田表示光线传媒打造传媒娱乐产业生产线
    地址:http://www.wanyebao.com/renwu/wangchangtian.html
    Sitemap: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