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3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中央各部门要公开 “三公”经费之后, 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比照 中央财政做法,公开“三公”。
目前,只有极少数省级政府公开了“三公”经费数据,而地方政府如何做好“三公”公开接力,百姓如何行使监督权力,后续工作如何开展等成为舆论关 注焦点。人民网将对地方政府公布“三公”经费一事进行系列报道。
人民网北京10月21日电 (记者杨文彦) 国庆期间,老挝万象景点区忽现一辆云南牌照的执法车,经官方调查,此车为公车私用。“公车”这一敏感字眼,再次激起人们对“三公”经费的关心。
据统计, 绝大多数中央部门中已公开了“三公”经费。然而在地方,除了北京、上海和陕西三个省级单位和广州、成都等少数几个城市公布“三公”经 费内容外,其他省市各级政府尚无动静。
5个月31个省级政府只公开3家 “两头热 中间冷”
“大部分地方政府都没有能够按照国务院要求完成“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工作,确实令广大群众失望。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作‘两头热,中间冷’,中 央积极推动,群众期盼强烈,但是地方政府消极迟缓”。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公共财政研究所所长许光建说。
7月21日,北京市公布了市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成为全国首个公开“三公”经费的省级单位。
报告显示,北京市2010年财政拨款支出合计11.3亿元,涵盖了154个预算单位。其中,公务车的购置和维护花费最多,约占总经费的八成。8 月15日,北京市44个部门或单位在各自官方网站上公布“三公”经费,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近4.4亿元。
对于4.4亿与11.3亿的差距6.9亿,北京市财政局表示,2011年公布“三公”经费的单位将扩大到58家,未来几年内,154个单位的 “三公”经费将全部公开。
7月23日,陕西省成为第二个公开“三公”经费的省级政府。陕西省公布了2010年省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总支出为7.27亿元, 但是,2011年预算,没有同步公开。8月4日、5日,陕西省商务厅、科技厅、农业厅等10个部门在各自网站上公布了2010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 数额。
陕西省财政厅表示,2012年,省级单位要继续扩大部门预算公开试点, 2到3年内,省级所有单位都要公开预、决算数据。今后,部门预、决算和 “三公”经费公开将成为常态。
第三家公开“三公”经费的省级政府是上海。7月28日,上海市财政局公布,2011年上海市市级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事 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预算,合计11.1亿元。至9月5日,上海已有40个市级政府部门公布了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
有报道称,江西、山东、广东等省份正在进行“三公”经费公开的准备工作。
山东省财政厅科研所所长李建民说:“就山东来说,根据中央统一部署,这项工作早就开始筹备了。只是在公开‘三公’经费的具体操作中,难免会有一 些变化。与中央部委相比,地方政府的工作更加具体化,各政府部门工作业务、性质、特点不同,各项经费的比例也可能不同,因此对地方“三公”经费的公开很难 进行整齐划一的要求”。
“相比已公布的三家地方政府,北京市公布的各部门信息比较具体,格式和时间比较一致,并且由于统一发布在首都之窗的首页专栏上,比较方便阅读和 查找。上海市公布的三公消费数据也比较全面,陕西省公布了十个政府部门的三公消费,还属于试点阶段。”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公共财政研究所所 长许光建说。
地方公布“三公”经费迟缓 不愿公开原因有三
5月,成都市21个部门在网上“晒账本”,公布了2011年预算情况。7月,广州市公布了2010年“三公”经费内容。而其他省市的城市或区县 的“三公”经费内容还在“待产”中。
有专家表示,目前“三公”经费在基层体现更为明显,基层政府的“三公”经费可能会更高。
为何基层政府对公布“三公”经费没有太大进展?许光建告诉记者说,“原因可能有三,首先,区县政府尤其是主要领导不重视这项工作,没有意识到这 是改善和提升政府形象,改善和密切政府和市民关系的重要措施;二是因为没有经验,上级部门给予的指导不够具体,不知道如何公开,可能采取了等一等、看一看 的消极态度,不愿成为第一个,免得被人们挑刺找毛病;第三,因为“三公”消费规模过大,缺乏直面社会、直面市民和直面上级政府的诚意和勇气。”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的公车使用和公务招待费用可能要高一些,在‘三公’经费公开上出现了为难情绪。”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部 理论教研室主任李拓说,“无论数字高低与否,只有将其及时准确公布,才能减少老百姓的猜测和质疑,才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序和和谐发展。
“地方政府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抵触。在地方,公车费用和公务招待费是开支‘大头’,这一定程度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公开意 愿。要突破这个难点,当前要靠上级推动、社会关注,也要靠各级领导的决心和责任心。”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邱霈恩说。
地方公开“三公”经费已“破冰” 趋势不可逆转
“三公”经费,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一向属于政府的“黑匣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采取“阳光”的方式公开,不仅仅兑现了中央政府对人民 群众作出的“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的承诺,同时也让人民群众做了真正的“知情人”和“监督人”,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的公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