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中国
  • 企业动态
  • 网络营销
  • 展会信息
  • 人物专访
  • 财经日历
  • 科技前沿
  • 健康知识
  • 中国经济总体风险可控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上,从来不缺乏唱空的声音。近期,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较为复杂,有关中国经济“硬着陆”,“中国经济崩溃”等论调甚嚣尘上。一些国际机构刻意夸大中国物价上涨、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地方债务、银行呆坏账增加等问题,高盛、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等外资机构纷纷下调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越来越多的国际空头大师加入唱空阵营,并且公开宣称要做空中国。外资唱空中国,意欲何为?

    一、“中国崩溃论”老生常谈,国际资本伺机牟利

    国际投行“唱多”或“唱衰”一个国家经济,经常是出于金融投机的需要。2000年以前,中国经济规模较小,资本市场开放度不高,因而供它们炒作的空间还不大。随着中国加入WTO,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加快,国际投行有了以“唱空”、“唱多”谋取利益的机会,也有了谋利的动机。2002年,国际投行集体“唱空”中国银行业,一时间在国际舆论中掀起不小的波澜,搞得包括众多中国人在内,都以为四大国有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而事后证明,这一招是为外国金融机构持股中国银行业股份而增加谈判筹码――这些所谓的战略投资者,被事实证明是十足的战略投机者。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关于中国经济崩溃的论调便暗流涌动。2010年初,有关“中国经济站在悬崖边”的论调开始在一些西方媒体露头。2011年4月始,早已不算“新闻”的旧调重弹更甚,一些西方大腕级对冲基金经理及经济学家,集中向中国经济的“软肋”开火。华尔街著名对冲基金经理查诺斯声称,中国房地产业的情况“比迪拜糟糕1000倍,甚至更严重”。他甚至怀疑,超过8%的经济增长“是中国伪造的”。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夫说,中国“因过度放贷引起的经济泡沫”破灭后,中国的经济增长有可能跌至最低2%的水平,并引发一场在10年内都会造成影响的地区性经济衰退。国际资本大鳄索罗斯公开发表讲话称,中国经济存在泡沫,并有迹象显示正在走向失控。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发布报告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或比审计估算数字多3.5万亿元,穆迪据此将几十家在香港上市的国内公司的信贷展望转为负面,导致这些公司、尤其是银行的H股价格大幅下跌。这些机构如此唱空中国,无非是为了达到其国家战略目标和为自身谋利。

    1、维护美欧在国际竞争中的金融核心地位

    那些凭借强势话语权,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机构和个人,“唱多”或“唱空”都别有用心。它们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配合美欧的国家竞争战略,帮助美欧维持在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美欧的核心竞争优势――金融,改革不合理国际金融制度的呼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涨。而美欧作为世界经济的主导者和既得利益者,拖延改革、紧抓金融霸权不放松,是他们对新兴经济体进行“战略遏制”的最后一张王牌。审视某些大国一贯的操控伎俩,不难发现:每当它们陷入困境甚至危机时,总会利用某些优势地位给竞争对手制造危机,或把自身危机转嫁出去,以巩固其霸主地位。那些唱衰中国的说法能够有“影响力”,与西方主流媒体刻意放大、其他国家舆论盲目跟风密切相关――新兴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市场分析人士乃至管理层,对“权威观点”似乎总有迷信心理,思路容易直接或间接地被“俘获”,结果影响了对本国或他国经济形势的判断,并进而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

    2、一边“唱空”、一边“做多”是国际资本大鳄谋利的惯用伎俩

    华尔街有一些人专门选择做空与中国有关的股票和债券,这些人向媒体散布“中国经济崩溃论”,一方面是为了解释其投资策略,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制造相关舆论,使中国经济受到打压,以便从中牟利。有媒体曾披露,由于中国政府禁止外国投资者直接投资A股市场,查诺斯等人计划从外围入手,做空与中国信贷、房地产泡沫相关的资源型公司。一些国际投行和对冲基金一边“唱空”中国房地产市场,一边却加速进入房地产业。有人指出,A股近年来的暴涨暴跌,某种程度上是国际金融资本试图控制中国股市的精心操控,国际金融资本成了中国股灾的最大赢家。在索罗斯表达对中国经济唱空言论之前的4月份,就曾有消息称,索罗斯还带着百亿美元资产重返中国香港市场,并对境内的资本市场摩拳擦掌,意欲做空中国资本市场。多年来,国际投行公开唱空中国楼市,暗地里却大笔进行房地产投资,最终都获利不菲。

    3、帮助美国度过经济难关的影子功能

    尽管不能说国际评级机构的负面评级都是阴谋,但如果评级机构受到足够大的利益驱动,就会与做空的机构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采用唱空中国经济、夸大地方债务的影响等方式,达到拿中国的钱来还西方国家债务的目的。包括索罗斯和高盛在内,几乎每个唱空中国论调者的背后,都存在影子问题。唱空中国背后的直接意图是“倒逼”前期流入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回流美国,间接目的是解决美国国债购买力不足的问题。

     4、西方学者对中国存在偏见

    除了利益驱动外,麦嘉华等人的言论,也源于一些西方人看待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时一贯持有的偏见。有学者指出,西方总是有人喜欢用放大镜观察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问题,一有风吹草动就大肆炒作,对自己的危机却总是视而不见。通过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以发现,国际上的很多经济评论人士都过多地强调新兴经济体的问题,却忽视了对发达经济体自身问题的反省。

    5、国内利益集团跟风谋利

    历史经验表明,每次中央经济政策一紧就会触动一些人的既得利益,经济崩溃论、经济拐点论便相继推出,其目的是引导舆论倒逼紧缩政策退出。1993―1994年,我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从治理金融秩序入手,进行“软着陆”的宏观调控。随之,各种唱衰中国经济的言论便会此起彼伏,有很多学者甚至预言中国经济即将崩溃。2002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的经济上升周期,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外汇占款增加、货币信贷扩张压力加大的状况,在2003年4月就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操作,加强预调,启动中央银行票据收回流动性,并于9月份将存款准备金率从6%上调到7%,取得了良好效果。当年GDP增速从上年的9.1%提高到10%,CPI涨幅稳定在1.2%,应该说政策的效果是良好的,但此时又有人开始强调中国拐点论。2007年,我国经济出现过热苗头,货币政策及时由“稳健”转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相关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形势,CPI同比涨幅在2008年2月达到高点后开始下行,但此时各种中国崩溃论再一次出现。针对目前实施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一些人又以经济可能“硬着陆”的观点来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力图以短期的高速经济增长谋取一时的高利益。

    中国经济总体风险可控〗发布于〔

    行业中国

    分页: 1 2
    本文:中国经济总体风险可控
    地址:http://www.wanyebao.com/hangye/1569.html
    Sitemap:123456